人社部:农村贫困劳动力跨省打工给交通补贴

  转作风改作风的思想政治根基不断巩固,全党思想上更加统一、政治上更加团结、行动上更加一致。

在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时,当前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。2022年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电话调查结果显示,83.8%的社会公众对所在地方和单位克服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的情况表示满意,75.6%的社会公众认为基层减负政策取得较好成效。

人社部:农村贫困劳动力跨省打工给交通补贴

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,以马不离鞍、缰不松手的定力,以反复抓、抓反复的韧劲,以钉钉子精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,必将凝聚起全党上下奋进新征程、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力量,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。许多基层干部说,为基层减负实际上是一减N增,形式主义的东西少了,与群众交流、干实事的时间也就多了。一年一个台阶,一步一个脚印。明确的要求、温暖的关怀,让广大基层干部深受鼓舞。力戒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,要汇聚各方力量,推动形成齐抓共管、合力攻坚的良好局面。

牢记初心使命,实干奋斗兴邦。凝聚起了力戒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的思想共识和强大力量。李玉的团队成员说,难以忍受的时候他就悄悄住进医院,稍有好转便又出现在采集现场。

李玉带领团队力推南菇北移北耳南扩等食用菌产业扶贫战略,探索出一套独特的食用菌科技扶贫模式。新华社发为了加快大工程进度,他以工业化思维指导食用菌特色产业发展,力争实现全产业链智能化升级改造,让小木耳在乡村振兴中大显身手。中国食用菌研究够大不够强,目前还有不少品种需从国外引进。2020年4月20日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柞水县金米村考察,走进村培训中心、智能联栋木耳大棚,了解木耳品种和种植流程,询问木耳价格、销路和村民收入等,夸奖他们把小木耳办成了大产业。
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菌物学专家李玉在陕西省柞水县建立的院士工作站(资料照片)。新华社发脱贫攻坚战中,李玉和不少地方的农民同吃同睡同劳动,成为他们最为信任的知心人。

人社部:农村贫困劳动力跨省打工给交通补贴

有困难就找木耳院士,我们就信他的话一些人致富后还主动加入李玉团队,担当起示范种植的技术员。已经78岁的李玉始终心系农村、农民,不停在各地奔走。新华社发要把小木耳这个大工程做强,让农民兄弟获得更多收益。因疫情影响不便前往,李玉始终挂念着木耳的栽培情况。

现在长势怎么样?影响产量的问题解决了吗?千里之外,吉林农业大学的办公室里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菌物学专家李玉正通过视频连线,细致询问。如果有人造访他的实验室,李玉还会推荐最新研发的深加工产品木耳冰激凌,听到别人说好吃,他会又一次呵呵乐起来。新华社发当天晚上,村干部就打电话告诉了我,这个场景至今都忘不了。李玉在吉林农业大学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指导学生(资料照片)。

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。习近平总书记肯定小木耳是大产业,还得让它进一步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啊。

人社部:农村贫困劳动力跨省打工给交通补贴

半年后,木耳增产30%,农民完全掌握技术后增产100%。李玉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实地查看黑木耳工厂化生产(资料照片)。

从此,他到各地寻找木耳栽种的应用推广地,手把手、面对面教农民因地制宜。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,助推乡村振兴成为李玉又一个心愿。李玉在陕西省柞水县调研当地黑木耳生产和品种选育情况(资料照片)。伴着明媚阳光,陕西省柞水县金米村的田间棚地里,排排菌袋整齐悬挂,朵朵木耳尽情绽放。李玉在吉林省蛟河市黄松甸镇指导黑木耳生产(资料照片)。工作不规律,长期超负荷,李院士的血压一直居高不下。

李玉的团队无偿把宜栽品种的部分菌包提供给农民,指派专人留在村里传授技术。新华社发2017年,到当地考察的李玉为金米村开出改变栽培技术、更换菌包的药方,却遭到农民的反对:你才来没几天,还能比我们了解情况?种着试试,赔了算我的。

金米村地处秦岭腹地,当地种植木耳历史悠久,却始终只能靠天吃饭,沿用原始技术。必须把实验室里的研究数据变成农民的致富成果。

在平地走路,他不时还需要搀扶,但到了山上,看到罕见的蘑菇,他依旧会急匆匆地跑过去,兴冲冲地趴在地上仔细查看。说着,李玉呵呵地笑了起来。

2021年2月25日,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,获颁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的李玉感谢习近平总书记为小木耳,大产业点赞,总书记笑着对他说:你们这是个大工程。吉林汪清、浙江庆元、山西临县、贵州铜仁、河北阜平李玉的足迹遍布天南海北的农村一线,带领团队在全国各地建立20余个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。今年预计产值可达2100万元,户均可增收1.5万元以上。20世纪90年代,已经在菌物研究领域有所建树的李玉在一次下乡调研中,遭遇了农民兄弟的当头一问:你们老研究这些菌有什么用?就不能研究点让老百姓挣钱的事儿吗?这一问,让他想起了大学毕业后扎根基层农业一线的十年,想起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想要吃饱穿暖的期盼。

新华社长春10月1日电题:木耳院士的乡土情新华社记者邹多为、孟含琪又是一个丰收在望的金秋他步入正在收割的地块,察看水稻收获情况。

新华社哈尔滨9月29日电 题:中国粮食。要端稳自己的饭碗,自立才能自强。

秋风送爽,稻浪滚滚。习近平总书记和大家亲切交谈的情形,陆向导仍历历在目:我们唠的都是家常,收成、粮食价格、家庭收入还有子女就业,总书记样样关心。

陆向导擦去汗水,语声爽朗:我们有信心、更有底气,为中国碗装上更多更好的中国粮。从亘古荒原到中国最大商品粮基地,为解决中国人温饱问题作出巨大贡献的北大荒,挥别了早起三点半,归来星满天,啃着冰冻馍,雪花汤就饭的艰辛岁月,见证了科技发展最快、农业成果最多、职工最受益的新时代。陆向导说:土壤缺什么,我们就补什么,用更多有机肥代替化肥,像保护大熊猫一样珍惜我们的黑土地,保护我们的命根子。七星农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、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,建设200个监测点,形成覆盖100万余亩耕地的大数据,为黑土地保护提供数据支撑。

电动机械代替人工撒种、无人机打药代替背壶洒药,高速侧深施肥有了导航系统,农场统一进行农资配备、农时管理、技术推广和秋粮收购通过科技赋能,七星农场走上了优质、丰产、高效的道路,2021年实现生产总值13.85亿元,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.2万元,粮食总产14.5亿斤,智慧农业正在这里结出累累硕果。根据土壤地力分布,实施黑土地保护分级管理。

七星农场万亩大地号一望无垠,恰似一块金灿灿的巨型地毯,陆向导不禁想起四年前,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这里深情地说:这个地方看不够,以后有机会还要再来。作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要的压舱石,中国的饭桌上,每9碗饭就约有1碗来自黑龙江。

根据等级制定黑土耕地保护措施,建立田长制工作考评制度通过推广秸秆还田、测土配方施肥、保护性耕作等措施,这里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由2014年的4.08%提升到2021年的4.279%。让黑土地增绿、守好用好耕地中的大熊猫,是大国粮仓的一道必答题。

房山区
上一篇:感动中国丨张顺东 李国秀:没脚走出致富路 无手绣出幸福花
下一篇:以军空袭黎南部 打死黎真主党一名高级指挥官